开始写博客的理由有很多:学编程的都得有个博客;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是一件很酷的事;写博客可以反思自己的知识和思想,锻炼文字能力等等,但也许事情没有那么复杂,促使我开始写博客,又几乎不更新博客的理由只有一个——跟风。

我说的不是那种为了迎合主流文化的潮流,害怕被社会抛弃而不得不进行的自我改造,而是我们基本都会有的一个想法,那便是成为他人,准确点来说是成为自己憧憬的某个对象,正所谓之“长大后我就成为了你”,又或者是“人的欲望本质是他人的欲望”。我开始写博客也是憧憬着,欲望着,觉得自己只要这么做,就一定能成为技术很厉害的大佬,写出让人受益的文章。

然而,事与愿违。我比起写技术类文章,更喜欢写另外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,游戏感想啦,耳机史总结啦,甚至还有各种自娱自乐,只为了满足我自己而创作出的小说(这个自然是不可能放到博客上的,基本都放在lofter了)。我确实也希望别人来关注我的博客,为此还查找相关的方法去提升SEO(搜索引擎优化)之类的,一开始也确实写了一些技术文章上去,但终究是不能坚持到底。

自从毕业也过了两年了,原本想每年都写一篇总结啥的,但也总是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。回顾自己度过的时光,好像经历了很多,但实际能写出来的寥寥无几,究竟是学了什么新技术知识,熟练了什么编程技巧,又或者是看了什么书玩了什么游戏听了什么歌。要是真把它们一一写出,一定是乏味至极的流水账吧。但是,也必须是到舍弃一定洁癖的时候了。

人随时会迎来死亡

「忽然之间,人就简单地死掉了。只要死了,便是结束。再伟大的人,只要死了就到此为止。无论是怎样地努力,丰富的经验,伟大的主义主张,在死面前都是何等地无力。领悟到这一点时,又该选择何种生存方式才好呢?」—出自《对你说再见》。我大概是在刚工作的时候,也就是21年的时候玩到了这部作品,身为三大毒电波之一,它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这个社会的病态和荒诞。活在这个社会的人类不得不无视这种荒诞和疾病来得以活着,又或者是遗忘这些再也普通不过的常理。

没错,即便人类从自然界进化到如今的现代生活,那些原本威胁我们的灾害也似乎慢慢远去,但事实上我们真的可以忽视死亡吗?这大概不是一个能够去质疑的事物,每个人应该都心知肚明——只要活着,就必须面临死亡。这既是人根本性的焦虑,更是人活着的根基。只有面临死亡,人才能真正地活着。

以上是我瞎掰的,但我本身却是实实在在考虑着死亡而活着。与其说此刻的我还活着,不如说我暂时还没有死掉,还没那么想要死掉。这或许是一种逃避,一种面对社会大他者的逃避,一种借由自杀幻想逃离符号系统来实现的享乐机制。那又怎么样呢?大他者本来就不存在!与其考虑要怎么活得像个成功者,不论是对于大他者还是小他者,对于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一切。还是从自身出发考虑死前要干点什么来得自在,反正所有人本来在前往死亡的路上。

于是我高考结束后,因为不想学高中知识选了计算机,毕业时既考不动研也卷不进大厂更不愿意考公务员,就简单进了个it公司,到现在明知是相差无几的地狱,也依然选择了出国。这绝非是我有什么崇高的理想,而只是不得已为之,为了实现了我死前想干的一些事情罢了。那些努力、经验、主义主张,于我而言也是何等地无力,两方都同样地无力。

没有形状的话语已经不需要了

开始听v家大概是初三,到现在也算是有了十年。虽然我自己对此毫无感慨,在其中对它的感情也在不断地改变,大概并不能算是那种从始至终一心一意的热爱。doriko有首名曲叫《虽然歌声无形》,很早之前的我听到这首歌,应该会是感动地落泪吧。实际上我确实有过特别爱洛天依,特别爱初音的那个时候,不对爱洛天依绝对比爱初音多吧,那时候还可买了不少专辑。也有过听着《献给雅音宫羽》潸然泪下的高中夜晚。可是人是会变的,又或者这种改变也是其“不变”的表象,表象之表象。

总而言之,现在的我仍然买了一张魔法未来的票,但其与18年的未来有你,又或是14年初次在b站点开洛天依的《星屑碎片》pv的心情,应该是大有不同。我的确每天还是会听术曲,大部分是日语,偶尔是中文,又听很多术相关团体(比如zutomayo)的歌。但是我不再像高中时会在网站激烈发表自己对洛天依的喜爱。也不再毫不犹豫就定下未来有你最贵的门票,在那里买了不少周边(有的现在都没拆)。现在的我,只是买了张普通的魔法未来的票,也想着应援棒好贵啊,能不能不买。()

但从另一个方面,我从只是网站上刷播放量,到开始入手专辑,又到现在翻译了一些歌曲的歌词来看。也许还是爱着的吧,我猜。尽管“没有形状的话语已经不需要了”,我也渐渐失去了原来对于它们的触动之情。心里也会有“演唱会不就是粉丝经济么”“出这么多周边可真会圈钱”“商曲质量这么好果然平常是偷懒”诸如此类的想法。

对于我来说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呢,初中的我深夜听着歌,看着动漫,心想地是“我被它们拯救了啊”。而到了高中,它们也没有任何可能去挽回我那糟糕的成绩,到最后只能成为无力的享乐,变成了我写在笔记本上的“虽然有很多喜欢的,但要是现在死掉也没什么好可惜的。”而大学后参加了演唱会,如今又赴身日本的我,自然是没有感到任何梦想实现的美妙,只是想着“果然如此”地无可奈何地叹息。

不成形的话语,确实是毫无用处,但又不舍得丢弃呢,现在的我。

不要向欲望让步

即便如此,人也必须追求欲望。原初的欲望的没有对象的,但在社会生存的我们已然丧失了那份来自自然的原乐,所以不得不将那份不定型的欲望对象化,并持之以恒地追求。这其实和那句俗话——“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”其中蕴含的道理不谋而合。

所以哪怕是知道在实现目标(即便是妥协的目标,但又大多数人又真的可以不对世界和自己妥协吗?)之后是空无一物,也必须去追求,而且是可持续性的追求,终其一生都在路上的追求。虽说常有新闻报道说现在社会是一个低欲望社会,人们都不愿奋斗不想努力甚至厌恶结婚生子。但实质我认为现代社会不是人的欲望消缺了,反而是它的反面——社会对人所要求的太多了。这是一个消费社会,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消费来实现,换言之钱就是万能的,不存在它实现不了的事(除非超出了人的能力范围),所以人为了自己的大义也好、理想也罢、又或是更丑恶更原始的支配欲——都不得不追求金钱。然而人的先天条件是完全不一样的,能力也好,财富也罢,总归是不平等的。有条件的人自然能让钱自我循环,越来越多,没钱的人眼里也只剩下了绝望——反正再努力也实现不了欲望了,不如直接摆烂吧。总而言之,在这个社会,想要实现理想,远比以前要难上加难。

但尽管在工作上摆烂,在赚钱方向摆烂,却未必不能继续朝向欲望进步。这里我的观点可能会让人咋舌——打游戏同样是对欲望的追求。不论是想要赢下对手,还是独自完成某个目标,又或其它一切。参考我之前写过的《当我们在玩游戏时,我们在玩什么》,我们在玩游戏时,我们只是在满足现实里得不到的残缺之物罢了,这里的残缺之物其实就是欲望。我们在玩游戏的途中就是在追求欲望的路上,只是这个欲望已经脱离了现实的关系网络罢了。但欲望本来就是没有对象,如果追求游戏的欲望,那游戏对于玩家来讲就是比现实更真实,更具有实感。

当然这里的游戏也只是个例子,所有能够让人去追求某个对象化目标的事物,皆可成为欲望的对象。这也许是资本社会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,也是最恶毒的诅咒。但拜此所赐,至少人们有了可以追求的东西,而不是只能去追求那最后的欲望——死亡了。可喜可贺可喜可贺。

历史的终结

虽然我用了这个词,但并不代表我认为历史就真的终结了。毕竟肤浅的我对哲学的知识不过是拾人牙慧,甚至是断章取义。不论哲学的终结还是历史的终结,甚至是我前文的那些论述,都夹杂(又或者是几乎全部)着个人视角的胡说八道。

从客观角度来看,我还相当地年轻,下判断还为时过早。但或许人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重演的过程。也许正是因为年轻,才可以下判断。这个判断不是我今后能赚多少钱,能干出什么大事业,研究到多深的知识,掌握多少的技术。关于现实或者虚拟生活的未来一切,我都没法下判断。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我大概到死都会追逐欲望吧,无论是工作还是兴趣,无论是现实还是游戏,无论是享乐还是退缩,无论是自愿地还是被迫地,无论是享乐地还是痛苦地,毕竟,人是靠追逐欲望才能活着的啊。

这才是关于人类(自我)历史的终结。